欢迎访问本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经济管理系 > 系部动态 > 正文

星空划过的轨迹 --- 在遵义财校的日子

更新时间:2020/12/17 09:09:45浏览次数:

彭晓勇

时光荏苒,离开遵义财校仿佛还是昨天的事,可是日历已经从1978年翻到了2020年,一别42年,岁月流逝,但红花岗下官井水边将近两年的财校生活却在我的人生旅程刻下深深的印记。生命中的每一段过往,都会让你的人生无法回避无法遗忘。

如果没有记错,我们应该是文革以后伴随高考恢复进校的第一届中专生,也是实行推荐入学的最后一届学生。既是最后又是第一,历史给了我们特别的机遇,就有了我们不能忘记的读书岁月。今天的中专已经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最为普通的基础教育了,它也是分流初中学生为将来走向社会实现有效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四十多年前,能够进入中专学校学习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班上同学有工人知青复退军人还有应届毕业生,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那时的财校很多老师学富五车满腹诗书,专业课老师如此,公共课老师也是水平出众。记得教哲学的黄老师,教政治经济学的张老师,他们的授课训练我们的思维方式,教会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当时不太懂,离开学校才知道那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启蒙。那时能够开这种大学才有的课程对于我们,既是一种幸运,又是一种压力。我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吮吸知识的琼浆玉液,财校的老师们把文革对他们的压抑和禁锢,在整个国家复苏的过程中焕发出来的思想解放的活力,变成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我们在文化知识与人生选择上的引导。在专业课教学中,记得教我们会计的胡老师,虽然是女老师,但她对教学的严谨认真,娴熟的专业理论往往令同学们望而生畏,肃然起敬。还有后来调财经大学任教当时非常活跃畅达的令狐老师,教我们专业知识,也教我们职业操守。班主任杨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有同学要是感冒发热,杨老师就会送药送水还会从家里煮好吃的东西让生病同学改善伙食。那种关爱历几十年犹有余温,感人至深。印象最深的是在财校平生第一次看了电视,那是张老师奉献出来给同学们开眼界的,记得是很小的屏幕,摆在宿舍楼门口一棵高凳子上,让从乡村走进财校的我们大饱眼福,这个小小的电视机,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世界杯,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还有就是学校的报时钟声,以前我们读书的学校都是工友手拿铁锤到时敲钟上下课,财校在张老师的操作下,实现了自动报时。后来我毕业分配在一所中专学校,看见学校还是人工敲钟报时,便讲了财校自动报时钟的方便先进,学校便派我回母校求教学习,张老师非常热情的教我基本原理和安装方法,还赠送了必须的零配件,让我圆满完成任务。这些往事在我心中刻下深深印记,让我感念终身。

财校两年学习,专业上我们学到了会计知识,还有两次社会实践让我们学以致用,理解了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对于职业的重要。在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中,虽然没有从事专业会计,但会计专业需要的严谨认真细致,会计需要的经济理论知识,使我在工作岗位形成了自觉讲究成本核算,追求经济效益,注重收支平衡的职业习惯,对于我在都市报社和出版集团的管理岗位上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专业课之外,学校还结合另一个班的农副产品采购专业,为我们开设了一门类似选修课的课程,让我们学会辨识茶叶质量,知道了贵州绿茶的板栗香是好茶叶的一种重要标志,我们还知道了五倍子,桐油等贵州农副产品的特性。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专业知识的训练,相关知识的熏陶,让我们虽以中专资格毕业,却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便能胜任本职工作,很多同学很快就成为单位业务骨干。

时光匆匆犹如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已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很多同学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我自己也有幸成为省管专家,走上管理一个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的领导岗位。多年职业生涯能够不辱使命,不负期望,我深深感受到与财校老师给我打下的专业基础息息相关,我也从来没有忘记财校老师的教诲和关心。有幸在举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前夜走进财校,时代的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成长,财校用它专业的精神培养我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让我们的人生在丰富中自有一种执著,在平淡中始终能够精进,人生的星空中,财校岁月划过了绚丽的轨迹,我们仰望天幕,感谢岁月,铭记红花岗下每一个日夜。

 

人物简介

      彭晓勇,男,苗族,思南人。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系统领军人才、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贵州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都市报研究会副会长、贵州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贵州省版协副会长。贵阳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贵州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我院1976级财会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