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专题网站 >> 党史教育 >> 正文

【学党史感党恩】血沃大地发春华 ——油画《前赴后继》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7-01 [来源]: [浏览次数]:

油画《前赴后继》作者:罗工柳油画181厘米×152厘米1959年创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品简介:

1927年4月,国共合作破裂,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工农,昔日的盟友转瞬间就变成了凶残的刽子手,搜捕、屠戮,白色恐怖笼罩着神州大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面对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为了缅怀先烈,启迪后人,罗工柳先生于1959年共和国十年大庆之际创作了著名油画《前赴后继》,在举国欢腾的日子里提示警醒我们,牢记这段血与火铸成的历史。

创作背景:

大革命的浪潮随着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戛然而止,国民革命的洪流中断,代之而起的是“四一二”、“马日事变”、“七一五”、镇压广州起义等一系列以“缩略语”标示的血腥屠杀和疯狂镇压。脱党、脱团、自首、叛变、“悔过启事”迭起,1927年3月时拥有近6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仅仅三四个月后党员人数就锐减至不足1万人。

蒋介石通过一次次的“事变”华丽转身,与昔日的盟友翻脸——从1926年的“三二〇”中山舰事件,到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从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到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蒋介石每每突然向人民举起屠刀。仅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死难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人士,就达30多万人;至1932年以前,死难人士达100万人以上。监狱人满为患,大地血流成河,他用屠刀在中国造成的白色恐怖,可谓是疯狂与野蛮之至。

1927年是蒋介石空前成功的一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海陆丰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等相继失败,他认为共产党作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已被基本消灭,剩下的占山为“匪”的小股残余已不足为患了。在“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漏过一个”的法西斯政策下,共产党人横尸遍野。国民党爱国将领陈铭枢曾在《“九一八”第四周年纪念感言》中写道:“呜呼!不知多少万热血青年,就在这‘清党’明文的‘停止活动’四字之下,断送了最宝费的生命!国民党为“救党”而屠杀了中国数百万有志有识的青年。这个损失是中国空前的损失,即秦始皇之焚书坑儒亦必不至于此。”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批优秀党员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李启汉、萧楚女、邓培、向警予、熊雄、彭湃、张太雷、瞿秋白、恽代英、方志敏等皆被残忍杀害。蒋介石几乎是毫不怀疑地认为:共产党垮掉了。当初他在黄埔军校规劝学生们信仰三民主义时也算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现在面对潮水般的“投诚者”,他连见都不要见。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后本已叛变,蒋介石也只让他多活了三天。连与蒋介石长期共事,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邓演达,本不是共产党人,只是什么“第三党”,且还有陈诚在一边说情也未能幸免。一时间,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诸如南京雨花台、上海龙华、广州红花岗等地声名大噪。这类令人神伤的地名在华夏神州还可以开列出长长的一串名单。

雨花台。1927年后,南京成为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据统计,在22年的蒋介石政府独裁统治期间,从全国各地被捕后押解到南京,在雨花台残酷杀害的共产党员和各界人士,有十多万名。雨花台的每一块山石都浸透了先烈的鲜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烈士的忠骨。

龙华。1927年至1937年间,国民党反动当局在这里关押、杀害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龙华二十四烈士”、“左联五烈士”……以至于民间流传龙华桃花如此姹红惊艳,缘于这块土地浸染了忠烈的殷红热血。

红花岗。1927年12月,敌人在此屠杀了起义军民5700余人。英雄合葬此地,浩气永驻,不屈的魂魄令晨霭妩媚、晚霞炽烈。朱德元帅曾题诗:红花岗上放红花,血迹未干映彩霞。

国民党反动派对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实行疯狂的屠杀政策,大批的中华优秀儿女死于屠刀之下。但是,是什么力量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一次又一次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是什么在支持中国革命的火种及红色政权能够存在?

面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失败的教训,确定了新的革命方针,毅然高举革命旗帜,义无反顾地决心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新军阀统治,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地火仍在运行,火种仍在传递。先烈炽热的血像一团火,映红了党的旗帜。那是一个尽情挥洒热血和青春的艰难岁月,“用自己的生命贴近别人的生命,用自己的热血激发别人的热血”。为了理想与信仰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奏响了时代铿锵的旋律,他们的浴血奋斗,杀出了一条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血路。

给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理想、意志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他们坚信:“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动力之源。燃烧自己,薪火相传,火炬从一个人的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中,灵魂深处的信仰相连。信仰可以使人为之生,也可以使人为之死。七尺男儿热血沸腾,闪闪发光。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刘志坚《带镣行》、李硕勋《遗书家信》,不仅是他们在铁窗中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也是他们个人信念的源头动力,他们的一腔赤诚与热血都永远留在了相国的热土之上和民族的记忆之中。

无数的革命先烈昂首挺胸,镇定自若,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宁死不屈的气概,慷慨赴难的决心,泣鬼神撼天地,魂盖苍穹!他们英勇就义——腥风血雨的清晨,空旷的中华门外大街上传来沉重脚镣锁链的冰冷的金属撞击声,全副武装的敌人满目狰狞押解即将被刑的行列,共产党人大义凛然,一身正气,虽然衣裳褴褛,脚下流淌着斑斑鲜血,但他们长啸当歌,浩气干云,“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悲壮的时代强音响彻黎明前的夜空。

昔日的硝烟散尽,但英雄不会消失在幕后,他们就像松柏常青,不朽的精神与巍峨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他们的灵魂就像那高悬于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永远发出熠熠光辉。今天,我们凭吊为革命捐躯的死难者,我们哀悼那些崇高而伟大的先烈们,我们不会忘却那段用热血写成的苦难辉煌的历史。老一辈革命志士的激情与豪迈,堪称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国魂。先烈那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充满激情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地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

1949年9月30日晚,刚刚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礼,毛泽东主席亲撰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每次我们重读这篇悼文,不禁心中痛楚,泪水模糊。年轻的共产党人勇敢地面对死亡,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义无反顾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仰望着蓝天,瞻仰丰碑,怎能不思绪万千,仿佛接受一场灵魂的洗礼!当人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拥入这块烈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神圣净士,敬仰、怀念、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当人们尽情地享受幸福生活,热情地赞美祖国的蓝天白云、大好河山时,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是怎么得来的。

作品赏析:

油画《前赴后继》采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深刻地表现了特定时代的沉重氛围。画家以鲜明的立场与严肃的创作态度,通过对死难者亲属的悲痛哀伤的传神描摹,强有力地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罪行,富于同情地展现了人民群众所受到的巨大伤害。他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以坚强的革命意志,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革命后继有人的感人场景。

这幅油画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大面积的暗黑色背景,突出强调了那是一个黑暗如磐的苦难岁月,刻画了对敌人充满愤怒仇恨的悲壮场景。人物身着白衣不仅有传统悲悼的象征性,与长夜未明的晦暗亦形成强烈的反衬,具有极大的视觉对比之穿透力。在艺术语言的运用上,作品的主题明确,主体形象高大挺拔,他紧握双拳,怒目圆睁,表情生动有力,充斥着凛然之气;屈膝蜷坐的女孩,情绪饱满,悲痛中有愤怒;俯身在遇难者身上的女子的身姿,似乎在悲泣无尽的哀伤,将人物情感挥洒得淋漓尽致。场面气氛压抑中见张力,低沉里蕴藏着蓄势待发的冲决。作品的风格恢弘雄伟,色彩沉稳,厚重分明,造型精益求精,画面通透,笔触凝练简约而又极端细腻,色彩掌握的分寸感非常匀称相宜,画面中的四位人物:站、坐、伏、卧构图各具一格,尤其富于美学上的几何透视之经典定义,丰满而又充实。

画家对未来的憧憬、向往与决心,充满了时代气息。“我们的未来,无论遭何打击,任他四周如何黑暗,即使无路可走,我们的精神:仍然愈进愈烈!不屈挠!不变换!我们精神一贯,前途虽是茫茫,自然会有光明的一天”。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完美地实现了主题内容的表达与画家的艺术理想,是一幅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摘编自李莎著《画布上的苦难辉煌——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典藏画看中国革命》,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年出版)

来源

摘编自李莎著《画布上的苦难辉煌——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典藏画看中国革命》,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