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专题网站 >> 党史教育 >> 正文

【学党史感党恩(64)】“红旗越过汀江,分田分地真忙” ——油画《烧地契》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7-14 [来源]: [浏览次数]:

《烧地契》作者:尹戎生油画235厘米×276厘米1975年创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品简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漫长历程中,我发生过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按照各个时期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斗争方式等均有所不同,这三个阶段分别被冠以“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这是学界与社会的共识。还有一种更加率直的“命名与定义”——人们习惯性地将1927-1937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称为“土地革命”,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它以土地关系为特征的时代政治特色。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这是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成功法宝。尹戎生先生创作的油画《烧地契》就是这一激动人心场面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在中国这个以农耕为主、农村人口构成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土地占有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一般的看法是,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与富农,占有一半以上、在某些地方甚至达到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85%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劳动人民,却总共只占有20%~30%的土地。这种极端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状况,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地权愈益集中,失地农民愈益增多。这是造成阶级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尖锐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中共领导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有一条贯穿主流的红线,那就是以“打土豪、分田地”为标志的极其鲜明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重要口号之一,它不仅表明了红军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独特见解和政治策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开展。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毛泽东自大革命时期即十分关注农民问题,他在《中国农民问题》《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讨论案》等一系列著作中,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详细的论述: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完全是未得三亿二千万农民的拥护和帮助,唯有把农民动员起来参加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是农业经济,受压迫最重的是农民,亟待解决农民无田耕、没饭吃、无衣穿等大问题。革命的目的是使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自由平等。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毛泽东多次强调“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他还进一步分析,农民问题中的中心问题,又是贫农问题。“贫农问题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如果“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将不能拥护革命至于最后之成功”。这是毛泽东得出的正确结论,它使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阶级分析和利益分析的基础,使党员和干部从根本上明白了在革命的过程中“依靠谁和怎么依靠”的基本问题。为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树起了“分田分地”的革命旗帜。1928年3月开始,毛泽东在酃县的中村展开试点,正式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实践,同时指派他的弟弟毛泽覃在宁冈大陇也进行了分田的试点工作。1928年5月,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正式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并在各级政府设立土地委员会,明确提出“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毛泽东三次来到永新塘边,亲自指导分田运动并作了永新调查,制定了分田临时纲领十七条,为井冈山土地法的制定打下了基础。

1929年4月,红四军进驻于都,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确定红四军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赣南赣县、于都、兴国、宁都、瑞金等地开展政治宣传,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帮助各地发展地方武装,建立革命政权。4月15日,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三纵队和一个警卫排来到了兴国,具体指导兴国的土地革命运动。毛泽东住在潋江书院的文昌宫,亲自起草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并在潋江书院的崇圣祠创办了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这是源自于井冈山实践的一次经验推广。陈士榘上将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回忆中道:“毛泽东说,我们插牌子,本身也是很好的宣传。例如国民党的士兵到了根据地来,他们一看到田里到处插上了牌子,看到我们这里打了土豪分了田,也会说红军好。有些国民党士兵因受打土豪分田地的影响,开小差跑回家去。插牌分田后,农民有了田地就会跟着共产党。你看,分田地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既争取了群众,又瓦解了敌人,一举多得。”

在《兴国县土地法》中,毛泽东作了一个重大的改动,即把《井冈山土地法》中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毛泽东后来在延安回忆起此事时说道:“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以见我们对于土地斗争认识之发展。”这一改动实质上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扩大了拥护共产党和红军的群众基础。红四军政治部把《兴国县土地法》油印成册,在赣南、闽西各地进行宣传,掀开了赣西南土地革命风暴的序幕。1930年10月,红军攻占吉安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至此,江西省已有70%的区域被赤化,赣西南苏区成为全国最大、最为巩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赣水那边红一角”,赣西南大地在土地革命的风暴中,各地一片“分田分地”的热潮。

从《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到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在各个根据地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中共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备的步骤,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平分土地、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给地主以生活出路的土地革命路线。在红军武装的南征北战中,土地革命的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根据地地区,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人伍;江西中央苏区的“扩红”热潮更是空前高涨,根据地形势根本改观,迎来了一片红彤彤的天下。

“打土豪、分田地”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主张的革命口号和土地政策,也是她最初获取其政治道义合法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理解“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口号的内涵以及它的由来——今天的某些人以所谓“侵犯了私人财产的合法性”质疑。从基本的学术意义上分析,这是社会对旧时代土地高度集中的一种反动,每当这种不符合人类基本正义的状态突破了人们所能忍耐的极限程度时,就会爆发农民起义,对资源、财富作出调整,类似的“重新洗牌”在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曾周而复始地一再重演。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看到中国农村这种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决心从根本上废除它,消灭地主阶级,让土地回到农民手中,所以才有了这个战斗口号。毛泽东后来在延安时说过:“中国劳动人民在田地里耕作了几千年,却没有粮食吃。”当财富差距、基尼系数大到威胁到大多数人的生存权利时,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把它打倒推翻!此即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必要性和历史合理性。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成功,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

1929年1月,毛泽东写下《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分田分地真忙”,抒发了他的喜悦欣慰之情。“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历经时代风雨,至今仍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保存完好,历历在目。拨去尘埃,向后人述说着当年的那些历史陈迹。

作品赏析:

尹戎生先生的油画《烧地契》创作于1975年,与同时期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另几幅作品(《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等)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处理原则及艺术手段以至油画语言、创作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画家以热情的笔触,将发生在80年前那场深刻触动中国旧的土地制度的革命现场如实逼真地还原了出来,使我们加深了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与体验。

画面中心的火堆前,被火光映红脸庞的农民,奋力地将地契、债契等一切记载旧的剥削债务关系烧得灰飞烟灭。熊熊燃烧的火焰为这些被压迫了千年的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自己的武装——工农红军的保护下,即将诞生出新的土地制度。佩枪的地方干部身材魁梧,豪迈爽朗地主持这一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身着整齐军装的红军指挥员站在他的身后,高高飘扬的红军旗帜,那醒目的镰刀斧头标志,是土地革命这一伟大运动的坚强后盾。佝偻的老人,手拄拐棍被红军搀扶的老大妈,他们历尽沧桑的脸上挂着激动的泪花,遮天蔽日的红旗,如林的红缨枪,武装起来的民众,群情激昂的现场,无一不应验了无产阶级导师的那句名言:“革命是人民大众的节日。”晴空万里,像人们欢快的心情,怀着美好的愿望,憧憬着未来的光明前程。作品充满喜庆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的鲜明立场与真挚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来源:

(摘编自李莎著《画布上的苦难辉煌——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典藏画看中国革命》,中国方正出版社2014年出版)